第3章项目进度管理案例第三节(2)
3.3.2案例分析
【问题1】
根据案例描述对任务进行定义,工作分解结构如表3-8所示。
任务名称 |
时间 |
前置任务 |
A |
5 |
|
B |
6 |
|
C |
5 |
A |
D |
4 |
A |
E |
5 |
B,C |
F |
8 |
E |
G |
12 |
B,C,D |
H |
6 |
B.C,D |
I |
2 |
F.H |
J |
4 |
G,I |
K |
5 |
F,H |
据此,画出进度计划的网络图,如图3-6所示。
因此,小丁的错误在于,并没有表现出来任务G的进行的前提条件是任务B、C、D的完成。相关任务时间的六个基本参数可分为两组。
第一组参数为以下三个:
(1)最早开始时间ES;
(2)最早完成时间EF:
(3)自由时差FF。
第一组参数的基本计算原则如下:
(1)从网络图左侧向右侧计算:
(2)将起始节点设定为0点坐标;
(3)某项工作有多项紧前工作时,其最早开始时间取多项紧前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
第二组参数为以下三个:
(1)最迟开始时间FS;
(2)最迟完成时间FF;
(3)总时差TF。
第二组参数的基本计算原则如下:
(1)从网络图右侧向左侧计算;
(2)保持工期不变的倒计时排序:
(3)某项工作有多项紧后工作时,其最迟完成时间取多项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
关于时间间隔的计算,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减去本项工作最早完成时间就是本工作与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
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所有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情况下,某项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某项工作有几个紧后工作,对应的就有几个时间间隔,但是自由时差只有一个,即所有时间间隔的最小值。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之一求得总时差:
(l)本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一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2)本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一本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总时差的一个简单算法是计算工期减去从网络图的起始节点至终点节点经过本项工作最长的时间。
根据以上规则,计算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完成时间。如表3-9所示。
根据表3-9,得出完成任务的时间为29。根据网络图,从后往前推可以得到最迟开始时间和最迟完成时间,如表3-10所示。
【问题2】
根据表3-9,任务D的最早完成时间为9天,而在第12天检查时只“完成一半”,因此任务D已经延期。此时任务D已经完成一半,即2天,所以,还需2天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即12+2=14天。
同样,根据表3-9,任务E的最早完成时间为I5天,在第12天检查时,已经完成2天的工作,而任务E的历时为5天,15-12=5-2=3,因此,任务E的进度正常。
【问题3】
根据表3-9,由于D、E、I使用同一台设备施工,所以,完成任务时间为三个任务时间累加,即为4+5+2=11。而三个任务最早开始于5(任务D),最早完成为25(任务I),任务时间跨度为20,因此,设备空闲时间为20-11=9天。
【问题4】
在图3-6中,可以求出关键路径为ACEFIJ,长度为29天。当任务H延长为14天后,关键路径变为ACHIJ,长度为30天。因此,总工期延迟1天。
(文章转自网络)